通病一:土(灰土)桩不密实、断裂 现象: 桩孔回填不均匀,夯击不密实,密松不一,桩身疏松甚至断裂。 措施: 填夯过程中,严格控制夯实质量,若夯击次数不够应适当增加夯击数。若遇孔壁塌方,应停止夯填,先将塌方清除,然后用C10砼灌入塌方处,再继续回填夯实。 通病二:碎石挤密桩桩身缩颈 现象: 形成的碎石挤密桩桩身局部直径小于设计要求,一般在地下水位以下或饱和的粘性土中容易发生。 措施: (1) 拔管速度一般控制在0.8~1.5米/分(根据地区、地质不同选择拔管速度)。每拔0.5~1.0米停止拔管,原地振动10~30秒。反复进行,直到拔出地面。
(2) 采用反插法克服缩颈。局部反插法:在发生部位进行反插,并往下多插入1米。全部反插法:开始从桩端至柱顶全部进行反插,即开始拔管1米,再反插到底,以后每拔出1米,反插0.5米,直到拔出地面。 通病三:碎石挤密桩灌量不足 现象: 碎石挤密桩施工中,碎石实际灌量小于设计要求。 措施: (1) 用砼预制桩尖法,解决活瓣桩尖张不开的问题,加大灌入量。 (2) 灌料时注入压力水(一般为0.2~0.4MPa),使石料表面润滑,减小摩阻,易于流入孔中。 通病四:预制桩桩身断裂 现象: 桩在沉入过程中,桩身突然倾斜错位,桩尖处土质条件没有特殊变化,而贯入度逐渐增加或突然增大,同时当桩锤跳起后,桩身随之出现回弹现象。 措施: 应会同设计人员共同研究处理方法。根据工程地质条件,上部荷载及桩所处的结构部位,可以采取补桩的方法。可在轴线两侧分别补1根或两根桩。 通病五:预制桩桩深达不到设计要求 现象: 施工的最终控制是以设计的最终贯入度和最终标高为标准。施工时一般从一种标准为主,另一个为参考。有时达不到设计的最终控制要求。 措施: (1) 遇到硬夹层时,可采用植桩法、射水法或气吹法施工。桩尖至少进入未扰动土为6倍桩径。 (2) 桩如打不下去,可更换能量大的桩锤打击,并加厚缓冲垫层。 通病六:预制桩桩身倾斜 现象: 预制桩桩身垂直偏差过大。 措施:
(1)打桩前应将地下障碍物清理干净,尤其是桩位下的障碍物,必要时可对每个桩位用钎探了解。对于桩尖不在桩纵轴上的桩,或桩身弯曲超过规定的桩均不宜使用。一节桩的细长比一般控制在30以内。 通病七:干作业成孔灌注桩的孔底虚土多 现象: 成孔后孔底虚土过多,超过标准规定的不大于100mm的规定。 措施: (1) 在孔内做二次或多次投钻。即用钻一次投到设计标高,在原位旋转片刻,停止旋转静拔钻杆。
(2) 用勺钻清理孔底虚土。 通病八:干作业成孔灌注桩桩身砼质量差 现象: 桩身砼有蜂窝、空洞,桩身夹土、分段级配不均匀。 措施: (1) 单桩承载力不大且缺陷不严重,可采用加大承台梁的方法。 (2) 如缺陷严重,应会同设计人员共同研究处理方法,一般可采用在轴线两侧补桩的方法。 通病九:湿作业成孔灌注桩断桩 现象:成桩后,桩身中部没有砼,夹有泥土。 措施: (1) 当导管堵塞而砼尚未初凝时,可采用两方法:方法1是用钻机起吊设备,吊起一节钢轨或其他重物在导管内冲击,把堵塞的砼冲开;方法2是迅速拔出导管用高压水冲通导管,重新下隔水球灌注。浇筑时,当隔水球冲出导管后,应将导管继续下降,直到导管不能再插入时,然后再稍提升导管,继续浇筑砼。
(2) 当砼在地下水位以上中断时,如果桩身直径在1米以上;泥浆护壁较好,可抽掉孔内水,用钢筋笼保护,对原砼面进行凿毛并清洗钢筋,然后继续浇筑砼。 通病十:套管护壁成孔灌注桩缩颈
现象: 桩身局部直径小于设计要求,一般发生在地下水位以下、上层滞水层或饱和的粘性土中。 措施: (1) 在淤泥质土中出现缩颈时,可采用复打方法。
(2) 在其他土中出现缩颈时,最好采用预制桩头,同时用下部带喇叭口的套管施工,在缩颈部位采用反插法。
(4) 在砼中插入钢管或塑料管进行排气,或用振捣棒的强力振动使砼下落。
(6) 轻微缩颈,可用掏土工具掏出缩颈部位的土,然后立即浇筑砼。 |
上一篇:管桩施工流程 | 下一篇:地基基础工程—验收规范要点与常见问题预防措施 |